四川交通运输系统首个“全国公路科普教育基地”出炉
来源:米乐体育官方网站入口 发布时间:2024-06-27 19:12:06
近日,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申报的“复杂山区公路结构工程创新实践基地”被评为“全国公路科普教育基地(2019-2023年)”,这也是四川交通运输系统首次获得该项基地认定。
全国公路科普教育基地主要是依托教学、科研、生产和服务等机构,面向公路行业从业者及社会公众开放,具有特定的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功能的场馆、设施或场所。基地从2015年开始启动认定,每次命名有效期5年。本次认定的全国公路科普教育基地(2019-2023年)有港珠澳大桥、四川公路设计院基地等15家单位或项目。
“复杂山区公路结构工程创新实践基地”整合了四川公路设计院现有国家工程实验室、行业研发中心、省工程实验室等各类科研平台及设施场所,主题明确、形式多样,可为公路行业从业者及公众提供多样化的科普服务。科普基地的成功申报将对扩大四川交通系统公路交通科技影响力、更好履行社会责任起到促进推动作用。
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是依据《国家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和《国家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成立的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的研发机构,主管部门为四川省发改委和交通运输厅。实验室由西南交通大学、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和环境保护研究所、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设,主办单位为西南交通大学。
实验室的宗旨是为国家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技术服务。实验室定位是特色突出、装备先进、管理科学、国际一流的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我国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和先进装备研发的创新平台和技术辐射中心,以及人才教育培训与培训、国际交流的重要基地。实验室的经营事物的规模是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有关技术研究、技术培训与咨询服务。
依据“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章程”和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西南交通大学签署的联合共建协议,本着“长期合作、共同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发挥和利用双方各自的优势和研发基础,使“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成为该领域核心技术探讨研究攻关、重大装备研制开发、制定产业技术标准、培养工程技术创新人才和促进重大科技成果应用推广的高水平、专业化平台。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公司作为国家工程实验室副理事长单位,自筹资金3000万元建设“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温江试验中心”,使之成为国家工程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型设备六自由度协调加载实验系统由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和美国MTS系统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系统由地基基础、反力系统(立柱、主梁、承载平台、底座、上连梁)、机电液压系统(作动缸、球铰连接、管道及分油器、油源)、控制系统及工程应用及实验软件系统组成。
该系统首次成功研制了基于STEWART并联机构平台的具备拉、压、剪、弯、扭等六自由度同步协调加载功能的2000吨级大型实验系统,总体上达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六自由度加载能力和控制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广泛应用于工程结构多维本构关系研究、结构抗震研究和新型减隔震装备的试验研发。
桥梁抗震工程领域——首次实现具备拉、压、剪、弯、扭等六自由度协调加载功能的减隔震装备实验系统。
桥梁结构工程实验领域——首次实现可真实模拟桥梁关键构件和节点复杂受力和边界条件的大吨位空间加载六自由度系统。
机电液压控制领域——六自由度Stewart平台力姿控制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创新。
该系统将填补我国交通行业在桥梁抗震工程领域缺少具备拉、压、剪、弯、扭多功能的大吨位成套试验加载系统的技术空白,建成后将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促进行业相关领域的“产学研用”结合和技术转化,有利于新成果和新技术在西部藏区高速公路等新建项目的应用和转化。
2015年12月,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同意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四川省路面结构材料及养护工程实验室”。这是我省道路工程领域第一个最具权威性的省级实验室。
该实验室为专业从事道路工程路面结构材料及养护研发与推广的省级创新平台,致力于为路面结构材料及养护提供先进、系统、权威、持久的技术支持。将重点围绕长寿命路面结构、四新技术、路况快速检测、养护工程设计及养护分析决策管理五大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新材料研发、软件开发及工程化验证;集中力量解决路面发展中的难点问题,推进相关标准制定及产业化示范,旨在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和高目标的开放式科技创新平台。
四川省路面结构材料及养护工程实验室位于该公司温江办公区,改造面积约1000㎡,项目投资近2400万元。实验室包括两个研发中心:路面结构材料研发中心和路面养护专家系统研发中心。
其中路面结构材料研发中心主要进行路面结构、路面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发,需要进行大量的室内试验。
该中心于2017年9月通过交通运输部评审设立。目前拥有约40余亩的研发基地、850余套原值8000余万元的国内外先进的研发设备,2018年在原有设备基础上,又投入672.1万用于购买落锤式弯沉仪、高速剪切胶体磨等新设备,进一步提升研发能力。行业研发中心团队有45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9人,高中级职称15人,博士学历5人,硕士学历30人,是一支学术水平高、研究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团队。2018年联合培养博士后2名,教授级高工2名,高级工程师4名,工程师1名。
取得17项专利授权,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1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7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基于乳化沥青冷再生前期研究成果,在省公路设计院公司设计的成彭高速改扩建项目中推广应用乳化沥青冷再生;
基于就地热再生前期研究成果,在省公路设计院公司设计的攀田高速就地热再生养护示范项目中推广应用;
基于水泥混凝土路面碎石化再生利用研究成果,在省公路设计院公司设计的泸黄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改扩建中推广应用;
基于温拌沥青混合料关键应用技术探讨研究,在省公路设计院公司设计的雅康、汶马等藏区高速公路和特长隧道沥青铺装中大量使用温拌技术;
基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关键技术探讨研究,在成渝、成雅等高速公路上,推广应用超薄罩面技术;